top of page

零排放研究及倡议

愿景:三项研究议程

Image by Hari Nandakumar

一、
大自然
如何从混乱中建立
秩序?

社会的完整逻辑是建立在确定的物理定律和狭义的行动范围之上的。商业会涉及核心商务,政策制定者向每个部长级部门分配核心竞争力,连科学家研究的现实领域也越来越小,其细节变得如此之细,以至于最终他们似乎了解了与像宇宙飞船一样驶向他们的与生命毫无关系的数以万计的物种。起初是我们相信,我们必须继续前行,而不是盲目接受现有的物理定律或是一味加深对量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理解;但我们必须立足于被数理现实所支撑的三大基础学科(即物理、生物、化学),建构对于生命基本原则的理解。

热力学定律来自于物理世界,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下极具意义。然而,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应该加深我们对生命法则的理解,使其融入我们对物理、生物和化学的最优理解。我们在物理学上的新见解很可能来自纳米科学,特别是水在中间相位的结构。我们应该努力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如何在混乱中茁壮成长,以及什么样的系统才能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提供更好的生计。

这很可能会是甚至可以将三大科学学科合并成综合总体框架的开放系统,且不会与量子物理学或牛顿定律冲突。正因为有太阳能与星际磁力两种尚未开发的无穷尽的能源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得以转变,将混沌变为有序。于极其微小的化学反应中,生命系统利用难以想象的纳米技术,将无机粒子转化为自组装的有机结构。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我们在认知层面取得了孤立的突破,却缺乏综合聚成的眼光与智慧。

“为什么我们不激发一场关于自然系统的辩论,来从混乱中建立秩序?” —— 卡尔·格兰·赫登(Carl-Göran Hedén)博士教授,零排放研究及倡议 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1994-1997),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

到二零一四年,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如何制造混乱并捕获所有形式的能量,即使是那些我们还没有观察到的能量。也许我们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除非我们已经准备好去构造尚未建起、难以想象的世界,不然我们必须顺从地接受: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一切最终都会导向混乱。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因而我们应承担起构建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生命框架的义务。我们应该尝试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框架,指出「自生系统不断地通过将混乱转化为安定结构的方式丰富生命」。

Image by Cameron Venti

二、
经济学与
管理学的
新公理

关于理论和科学的辩论必须辅之以另一场关于经济学的争辩。过去十年我们有了机会去了解许多人多年来的感受:基于核心业务和现金流分析驱动的经济和管理系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这种系统可能是距今为止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好的制度,但在另一面,它无益于解决贫困、保护环境并只能在极端危机时期才能作出反应。

 

的确,我们已签署一百多条国际环境条约,《京都协定书》也开始生效,所有主要跨国公司的环境报告、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流行语开始盛行,但现实状况仍然严峻:被遗留下的无数垃圾、废物继续堆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境继续遭到破坏。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外包服务、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等,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为更好的系统,就像其他的所有事物一样。我们主张,我们需要一个市场体系,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并生产人民真正之需。

因此,在二零零四年世界大会上,立足于一系列零排放研究及倡議案例研究基础上编写的十二个经济学和管理学公理是提炼上述新框架的第一次尝试。我们必须扩大对于经济学的观察,使我们能够用我们所持有之物,特别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系统,去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我们必须测试和改进这些想法,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构造一个领导阶层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经济制度。而这需要很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家的加入,最好是那些以前从未学过经济学的人。

Image by Mink Mingle

三、
系统的
生物模仿

一九九四年,零排放研究及倡议世界大会的开幕词是「大自然本身不存在浪费」。如果一个人花时间坐下来观赏大自然的奇迹,他不可能不着迷。如果一个人只是看着那里发生的一切,他一定会感到深深的敬畏和钦佩。

「大自然在阳光下运行。大自然只使用它所需要的能量。大自然会自适应不同形式以运作。大自然回收一切。大自然奖励合作。大自然依赖于多样性。大自然需要当地的专业知识。大自然从内部遏制过激行为。大自然开发了极限的力量。」—— 珍妮·班亚斯(Janine Benyus),仿生学家,零排放研究及倡议世界大会十周年主题演讲嘉宾。

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保护我们所拥有和了解的东西而把大自然变成动物园或公园,而是成为这些充满着生命的生态系统网络的成熟的伙伴。因为人类最近才到达地球,所以也很容易理解,这个新物种还没有学会如何适应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自生系统的永不停息的变化。珍妮·班亚斯向世界介绍了生物仿生的概念,并涌现出巨大的责任感:生物仿生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不应该停留在满足短期财务目标或抽象化自然系统的断章取义。

第三个研究领域,作为以对话方式进行深入学习的下一个课题,主要关于「系统的仿生」。这包括组件的设计、流程的设计,并最终将两个方面纳入考虑范围并置于系统的总体设计中。零排放研究及倡议网络致力于理解物种的相互作用、生物化学过程和反应的级联、物质的整合和分离、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交织。不言自明,所有这些都很复杂,但人们却对其知之甚少。这项研究将提供我们灵感,告诉我们如何变废为宝,并将现有的在物理定律和经济学原理支撑下的工程技术转化为同时具有永久的自组装与自拆卸功能的生产线。这种思维方式允许我们长久地把自然看作朝着更高效、更多样化、生产和消费体系的方向发展一种资源和一种储备,并比以往存在的思维方式都更有乐趣和多样性。这种生物模拟的「系统」方法可以把产品和形式、过程看作是有配方的工具,它将研究生态系统网络中所有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仿生学无疑将带来更深刻的见解,并因此将有助于关于开放系统的讨论与从简单中创造多样性的能力。这样的讨论必然会迫使我们重新调整和调整设计原则以及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公理。生命之道是对物理之道的补充。让我们从各个角度来看待生活的现实,但我保证我们将从以自生为特征的开放系统开始。

 

等一下,请问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我相信有不少人已经感到迷茫了。因此,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的极具挑战性的讨论和对话,不应只局限于少数人的区域,这种对话必须与重大的教育倡议同时进行。比起只通过对话或参考别人的经验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学到最多!

bottom of page